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9篇

篇一: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2022年12月第51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ANDTEACHINGFORUMDec.2022No.51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李志鹏(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59)[摘?要]?推动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志向、理想信念和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专业领域基本事实,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取得伟大成就的艰辛历程;提供学科历史和国际比较视野,阐明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的演进逻辑;介绍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理解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教学方法拓展实地调研,认知感受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全过程。最终让学生通过自身思维过程主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维塑造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因病致贫的治理效果与对策研究”(19CRK003);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面向公共部门胜任力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C-a/2020/01/10)[作者简介]?李志鹏(198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经济学博士,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反贫困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2)51-0165-04????[收稿日期]?2022-09-24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谋求福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实现民生治理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序推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更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才能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在实处,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也必然是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因此,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践行共同富裕治理理念和改革完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唯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教育理念,推基础[1]动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才是培养未来专业人才的应有之义。一、课程思政融入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2]社会保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环节,更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设计的体系化建设需要深度融入人才的思想品德素养、核心价值观认同、理想信念树立等多方面维度,在培养学生构建专业学科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更要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完成最终品德育人使命,不仅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专业的基础常识、理论方法、学科视野,通过课程思政环节提升专业教育育人的学习效果,更要予以学生。深度的人文关怀与国家情怀教育[3](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家国情怀结合专业志向通过系统回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客观实际国情出发,以社会保障专业理论为基础,促进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孕育捍卫国家尊严、主权和利益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基本事实,深刻理解社会保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内在制度动因和价值取向,了解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切认同党的行动纲领和政策方针,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将中国社会保障事障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关键-16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12月

  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置于国际国别比较视角,具备全球国际视野和包容开放意识,了解社会保障世界发展前沿动态,以学科专业的视角,熟悉国际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文化历史和制度发展的角度,理解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政策形成的缘起与演进,以此关注社会保障领域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形成,引领专业知识的构远大的社会保障专业志向[4]建,实践家国情怀的抱负,激发担当使命的预期。(二)有利于培育学生将道德修养融入理想信念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才能担负起远大志向、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德行成长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尽管国内外并没有课程思政的统一说法,但国外高等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公民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教育实践工作,主要被称为“道德教育”,这些教育理念、课程实践与教学模式,实质上都是发挥了。比如美国的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5]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侧重于培养爱国主义、公民意识,以及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日本在不同的教育实践环节更强调“教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英国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道德价值观;新加坡课程设置与教学紧紧围绕公民意识。由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殊性,融合大量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前沿最新成果,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更应重视强调学科人文的道德伦理,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教学任务,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融入未来人生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三)有利于构建学生知识结构融合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内容都将构建学生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作为基本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品质,逐步积淀积累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可以引领不同的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结构的构建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两个核心目标。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涉及众多的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人文素养更是强调能力素质和精神素养两个维度。能力素质体现为专业知识、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论的掌握,精神素养包括独立的人格发展、对道德生命的敬畏与认知、自信自爱旷达乐观的品质、自我管理积极心理的养成、坚忍不拔创新执行的能力等方面。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蕴含的内在价值逻辑,就是通过深度学习挖掘专业课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方法论,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业潜力,发挥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关注社会民生发展的人文情怀特征,助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实践路径课程思政融入的难点与重点在于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研设计优化,将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学生自身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建立起稳固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社会保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多角度场景呈现,以及学科历史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思辨过程,形成对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政策基本事实真正意义上的消化、理解、吸收,最终实现思想观念塑造的教学目标。(一)以社会保障领域基本事实和现实国情,回顾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艰辛历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过程可以作为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设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体系、赤脚医生制度,即“三大法宝”,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以极为低廉的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增进了健康收益,为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坚实健康的人力资本,成为广受赞誉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唯一典范”,亦对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世界范围基层卫生推动计划的模范,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模范样板。在物质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年代的政策行动,让学生切实理解国家时刻以人民中心发展卫生体制的决心与实践。2009年,“新医改”明确提出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全民覆盖率不断上升,-166-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第51期李志鹏?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

  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城乡医保整合的实施改善了城乡间医保受益不公的问题。针对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问题,2015年国家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健康扶贫实施效果显著,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人数持续上升,自付医疗费用不断下降。逐步探索健康扶贫的长效机制,国家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事实和国情叙事,让学生自主把不同时间点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连接成逻辑主线,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福祉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体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落实了共同富裕的治理理念。(二)以社会保障学科历史和国际比较视野,阐明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的演进逻辑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是一场人类奋斗的伟大史诗,解决了绝对贫困,更加注重相对贫困全面治理,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扶贫政策不断调整,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再到“整村扶贫”“进村入户”“精准扶贫”。我国扶贫政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年,认识贫困,面对贫困,始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建立。第二阶段:1994—2000年,持续投入。国家政府持续不断地投入扶贫资金,出台了标志性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三阶段:2001—2010年,从县到村。国家扶贫策略更加注重让更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受益问题。第四阶段:2010—2018年,精准扶贫。为了有力应对扶贫瞄准问题,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应运而生。第五阶段:2019年至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通过对扶贫攻坚历程的学习,向学生呈现国家政府直面扶贫路上千难万阻的勇气与担当、扶贫工作干部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更要从社会保障专业的角度理解,分析梳理扶贫攻坚政策瞄准越来越聚焦的内在事实原因,这其中彰显了国家政府政策制定的治理能力,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发展理念。通过国际基本事实的比较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到过去四十年世界减贫成绩主要是由中国贡献,最终让学生从自身的逻辑思维出发,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6](三)以国内外社会保障动态的前沿发展,理解社会保障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与功能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0—2025年数字卫生保健全球战略》,强调数字技术正在塑造,以及信息、通信、互联网技术全球卫生的未来[7]将深度影响医疗卫生领域,最终改善健康结果。实际上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到医疗服务领域,在社会保障扶贫救助实践政策领域也有着广泛巨大的应用潜力。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康扶贫等政策的实施一直都存在扶贫瞄准,高标准保障兜底待遇产生的“棘轮效应”,不利于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政策激励。由于贫困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保障待遇的“悬崖效应”等相关问题,亟须解决社会保障政策在实际实施执行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难题,社会保障政策评估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依托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开始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探索智慧救助在扶贫救助领域发挥重要的突破性作用,比如对困难家庭的精准识别瞄准与及时响应救助,从“两不愁、三保障”国家贫困标准出发,整合教育、医疗、住房、民政、就业、残联等多部门信息救助帮扶资源,制定引导政策实现社会组织力量对接,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聚集成社会救助合力。智慧救助在实践中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助力提升扶贫瞄准精确度和救助退出机制效率,大数据智能系统对潜在相对贫困家庭可能发生的困境做出提前预判预警,为缓解“悬崖效应”提供政策空间,也会对社会救助工作政策效果评估产生积极的影响。(四)以深入实地田野调研的教学方法,把握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理论背景与实施效果在贯彻立德树人的专业培养过程中,除了理论学习掌握,社会保障学科本身也具有实践和应。社会保障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用的重要属性[8]素,不仅限于课堂理论的授课,还可以深度结合专业认知实习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走出学校理论课堂,走进经济社会生活田野中实践,立足客观世界现实情景,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细节与公共政策实施效果,切身体会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现实效果。在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中,学习掌握社会保险的运行与监管;在民政、妇幼残联部门,熟悉社会救助工作的全过程;在基层社区组织,深入了-167-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12月

  解基层工作人员对养老托育工作的辛勤付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引导学生自发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困难老百姓的家庭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课堂,以脚踏实地的态度,鼓励学生构建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到现实政策实施的知识桥梁,更要深刻体会社会保障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激励青年学生坚定地将专业志向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励志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对学生思维道德观念塑造的教育作用与培养功能。参考文献[1]李晓燕.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优化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2(32):49-52.[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2-08-01].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3]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4-9.[4]蔡霞.课程思政视角下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91-92.[5]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6]王作宝,王学工,李冬雪“.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6):74-76.[7]世界卫生组织.2020—2025年数字卫生保健全球战略[R].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21.[8]吕永强,司睿.建构主义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社会保障原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66-69.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SocialSecurityCoursesfromthePerspectiveofCommonProsperityLIZhi-peng(QuQiubaiSchoolofGovernmentManagement,ChangzhouUniversity,Changzhou,Jiangsu213159,China)Abstract: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teachingandresearchofsocialsecuritycoursesisconducivetocultivatingstudents’professionalaspirations,idealsandbeliefsandhumanisticquality.Theteachingcontentgivesstudentsthebasicfactsintheprofessionalfield,andreviewsthehardprocessofthegreatachievementsinChina’ssocialsecurity;itprovidesahistoricalandinternationalcomparativevision,andclarifiestheevolutionlogicofsocialsecuritypolicyandsystem;italsointroducesthefrontierofacademic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helpstudentstounderstandtheimportantroleandfunctionofsocialsecurityfortheachievementofcommonprosperity.Theteachingmethodsareexpandedtofieldresearch,sothatthewholeprocessofsocialsecuritypolicyimplementationcanbeperceivedbythestudents.Finally,studentscantaketheinitiativetoidentifywiththesocialistcorevaluesthroughtheirownthinkingprocess,andtheteachinggoalsofthinkingshapingandmoraleducationcanberealized.Key?words:commonprosperity;SocialSecurity;“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eachingandresearch-168-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THESCHOLARLYVIEW学术大视野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若磊【摘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党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征程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延展和庄严承诺,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理解和准确把

  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从初心使命、问題导向、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本质、新发展阶段要求等角度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同时要准确理解在当前时代条件下提出坚持共同

  富裕方向的理由和用意,防止模糊认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在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收

  入分配机制、完善稅收征管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缩小城

  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着力。【关键_】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阌分类号】DM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11在建党一百周年即将来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此之后,中央作出了密集安排和系列部署。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坚决部署“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措施。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共同富裕工作作出了详细部署,要求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王若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法治理

  论等。主要著作有《政治问责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实践逻輯》等。SS丨学术前沿丨2021.03下

  在党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短时间内如此集中、明确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

  并做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和部署,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成就、完成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党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开启之际作出了重大战略延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将推动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推进这一重大任务,必须准确理解其政策意涵。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从初心使命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表现,是“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自

  建党之初,党就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70多年前党成功领导革命建立新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40多年前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党依旧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确立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百年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后,党再次明确重申“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党始终未忘初心使命、信守执政承诺,未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标,未忘社会主义政党根本属性,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将更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从问题导向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步伐。一是收入不平等程度在高位徘徊。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31攀升至0.45,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5上升到0.36,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18上升到0.33。而从2013到2018年,我国收入不平等继续在高位徘徊,全

  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保持在0.462?0.473之间。m同时,2015年我国收入前10%群体财富份额占社会财富总额的67%,2018年该群体收入已是最低10%人群的10.9倍。121二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当前我国东部省市人均GDP均超过7万元,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标准;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GDP普遍低于7万元。2019年北京市的人均GDP

  (16.4万元)是甘肃省(2.62万

  元)的6倍多。w三是城乡差距依旧较大。2019年我国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4:1,城乡居民消费比为2.38:1。141城乡间在医疗、教育、生活品质方面差距更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能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和收入,能为扩大内需和建构国内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更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样能够缓解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促进消费;共同富裕形成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流动能带来更多活力,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强劲、更大范围的动力;普惠的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从文化传统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强调重视民生福祉,内在契合并延续了传统中国民本主义的政治社会理想。《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W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w《礼记》言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71传统中国自上古时期即奠定了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之后历代善政均重视敬天保民、体察民情,政策上轻徭薄赋、重视生计、救济赈灾、抑制兼并、摧破豪强。共同富裕与民本厚生主义一脉相承、内在契合又有所推进,在小康、安宁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大同标准。从社会主义本质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不仅是建设MAR2021I

  FRONTIEKSI8一个现代化国家,还在于这个现代化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持续向这一根本方向迈进,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从新发展阶段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

  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走向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说明了党中央明确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发展作为执政第一要务的基础上作出重大战略延展,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与共享性,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准确理解“共同富浴”的政策意涵共同富裕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期,党中央重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要求和举措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认同,不过当前也有一些人存在模糊认识、持观望态度。因此必须准确理解和领会其政策意涵,这有利于强化对党中央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信心,有利于推进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利于3I学术前沿I

  202丨.03下落实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事实上,党中央的表述是清晰明确、用词审慎的。首先,“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明确其方向性和坚持性,说明党在新征程作出了重大战略延展,从注重发展速度到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和共享性;同时其方向性表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并未要求一步到位、立即实现,而是要“量力而为、尽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其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说明提出的方向和目标并非只是政治口号和远景目标,而需要有切实举措、见到实效。再次,强调“强化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明确了共同富裕不是反对资本金融参与经济发展,不是抹杀其积极贡献,更不是取缔其合理收入,而是从强化监管的角度反对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展,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平台垄断,降低超高不合理收入,保护劳动者和中低收入群体生计,共享社会发展福利。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说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不仅意在促进消费、建构国内大循环,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和有效激励,更重要的是,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展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关系着党的执政根基和民心向背。基于此,对于当前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政策可作以下深入理解。第一,旨在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而非针

  对合法收入和合理差距。贫富差距过大在道德、经济和社会层面均不可欲,背后也隐含了分配不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对贫富差距问题不闻不问,放任贫富差距拉大也会导致经济发展迟滞、社会矛盾激化。当前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在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给基层民众更多关注,让老百姓从发展中真正受益,“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

  能少”。这与党中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逻辑一脉第五,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转移经济建

  相承。设这一中心,发展依旧是第一要务。强调扎实推第二,旨在建立更为公正的分配机制,并非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放弃或改变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取缔高收入或将收入拉平。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基本路线。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仍然是解放生产裕并不否认企业家、经理人、科技人员等基于创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达到富裕水平。当前我国新、技术、知识、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获经济体量虽大但人均不高、质量不高,刚刚达到取高收入,因为它是根据市场评价和贡献程度获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仍处于冲关期。唯有不断做得的合理收入,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大蛋糕、保持一定增速才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供有效激励。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只是反对阱”,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更利用由这些优势或强势地位建立起的独占或不好地分配蛋糕。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当致富或攫取超过合理程度的超高收入,并反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前提。对压缩或削减劳动者应得份额和社会大众应得福第六,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打击资本、利,它要求以法治化和市场化方式保持社会分配遏制资本、抹杀其贡献,而是反对资本无序扩

  的动态公正。张。资金资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巨大贡献,第三,旨在使发展惠及所有人,而非只惠

  也具有相对稀缺性,但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意及少数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福在防止其滥用强势、优势地位使资本收益率大利整体增进、人民普遍受益,但惠及程度并不均幅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攫取过高收入、超过衡,少数优势者受益更多,城乡间、城市间、阶合理限度;更意在防止社会出现“食利阶层”,坐层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有较大差距,甚至出拥资本和特权不劳而获、与民争利,挤压普通现“福利倒挂”的现象。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旨劳动者收入。坚持共同富裕要求包含资本、知

  在在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过程中纠正这一现识、技术、管理在内的各生产要素必须根据市象、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出现优势者得到更多、场规律和贡献程度合理分配收益,保持动态公平弱势者获利有限甚至被剥夺的情形,使发展成果的比例。惠及更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对劣势者进行更多第七,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限制技术

  倾斜和补贴,向实质的基础平等不断靠近。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是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第四,旨在强调更加重视民生福祉,转变过

  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强调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鼓去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导向。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励创新和突破,鼓励平台经济和头部企业做大富裕试图表明我们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做强。其主要意在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引发过多泡新征程中将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增进民生福沫、过大风险及对普通人血汗劳动收入的掠夺,防

  祉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之上。当前我国全面建成止平台利用资本技术资源优势不正当竞争、恶意收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民生福祉也已取购形成垄断,防止利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技得长足进步,但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仍有很大提术优势获取超限收入,并进一步防止技术、资金升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有不小差距。例如等方面优势扩展到社会领域,导致阶层固化和社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会不平等。突出,大量低收入人群生活艰辛。提出扎实推动第八,意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能。在

  共同富裕意味着进一步的民生福祉改善与提升将当前新发展阶段开局期,党中央强调坚持共同富是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裕方向也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能够整MAR細

  I

  FRONTIEKSI

  野隱爾体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建构国内大循环;其推动形成的更为公正的收入分配格局能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激励,能激发更大范围的活力和动力;普惠的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九,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不是要求结果

  平等、同等收入。共同富裕不反对收入差异,但要求此差异是公平、合理的,是根据贡献程度、市场规律等形成的合理差异。后者同时能带来类似“多劳多得”的激励效应,绝对平等和差距巨大反而无此效果,本身也并不公平。共同富裕不会抹杀和忽视个人努力、能力、选择带来的收入和财富水平的差异。由于懒惰、冒险或个人偏好等造成的收入区别是合理的,共同富裕不会取缔这些差别,仍会凸显“个人责任原则”。第十,共同富裕并非要超越阶段、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党中央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较为充实物质基础后才适时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举措的;同

  时指出在现代化国家建设开局期甚至较长一个阶段内,共同富裕仍是方向性要求,明确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兼顾需要和可能,并未要求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立即实现,这些要求和任务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举措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性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首先要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多渠道増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优化收入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长,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92I学术前沿I

  丨.〇3下同步增长。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

  效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跨入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四是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完善累进税制度,适时考虑将个人所得税区分为劳动所得税和资本资产所得税,降低劳动所得税税率,征收资本资产所得税;完善财产税制度,强化税收征管公平性,防止高收入者以各种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避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税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一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强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优待弱势群体、防止福利倒挂、保障实质平等;三要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托幼、养

  老、家政、住房等影响生活品质的新问题;四是畅通社会流动、防止阶层固化,让人民享有更多公平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金融手段和新技术成为影响公平分配的重要要素。国

  家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和高科技创新,但要依法规范发展。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缩小利用技术和资本优势导致的巨大收入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构性障碍。一化自信,努力使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赢得世界尊重。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二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要提升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流转,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四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使农村居民在新城安居乐业;五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

  快欠发达地方发展,推动边疆、老区、民族地区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本文系2020年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

  政学院>校级科研项H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N编

  号:2020ZX004)注释[1]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编:《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一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第451页。[2][3]龚六堂:《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进

  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建议》,刊,2020年12月第2期。[4]《国家治理》周

  层面,同样包含精神维度。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面向。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推进社会文明礼仪行动,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形成理性、友爱、务

  实、坚韧、正气的社会氛围,实现公民精神自足富足;三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魏后凯:《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〇2〇年

  第6期。[5]

  《尚书.五子之歌》。[6]《尚书.大禹谟》。[7]

  《礼记.礼运篇》。贵编/李少婷(见习)UnderstandingtheConnotationandRequirementsofCommonProsperityFully,CorrectlyandComprehensivelyWangRuoleiAbstract:"PromotingcommonprosperityetFectively"isastrategicextensionandsolemncommitmentmadebytliePartyatthetimeofaccomplishingthefirstCentennialGoalandstartinganewjourneyofsocialistmodernizationinanall-roundwayandisintendedtoraisesocialismtoahigherstag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understandandcorrectlygrasp"commonprosj^erity".Wemustcomprehensivelyrecognizethesignificanceandvalueofcommonprosperityfromtheperspectivesoforiginalmission,problemorientation,culturaltradition,theessenceofsocialism,andtherequirementsofthenewdevelopmentstage.Atthesametime,wemustcorrectlyunderstandthereasonsandintentionsofadheringtothedirectionofcommonprosperityunderthecurrentconditionsandavoidunderstandingvaguely.Topromotecommonprosperityeffectively,effortsshouldbeintensifiedtocontinuouslyraisepeoplesincomelevel,improvetheincomedistributionmechanism,optimizethetaxcollectionandmanagementsystem,buildabettersocialsecuritysystem,opposemonopolyandpreventthedisorderlyexpansionofcapital,narrowtheurban-ruraldevelopmentgap,andpushforwardpeople"sall-roundde\elopment.Kejrwords:commonprosperity,socialistmodernization,new

  journeyMAR2021I

  FKONmERSI93

篇三: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借鉴与参考农业经营主体。由此,我国的农业形成小农家庭、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共存的多元化生产体系。显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匹配,是稳固农业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保障。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以农为生,他们需要获取农业剩余,在农村完成教育、养老等家庭再生产功能。因此,农业生产既要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要服务于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合理的收入。反过来,只要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仍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农业生产基础就会稳固很多。文章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尤其需要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完善土地制度的着眼点不在于改变土地的资源属性,强化其财产属性,而在于使之更好地便于耕作,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如何监管金融科技《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5日刊登陈文的文章说,我国金融业这些年快速发展。脱胎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科技一方面为金融让利实体的时代背景下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和效率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却也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的方向发生了一些扭曲。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需要一定的包容,但绝非纵容。在金融科技监管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完善一些制度层面的设计。一是金融科技打破了金融业务的明确边界,行之有效的金融科技监管不仅仅要依靠金融监管部门。互联网金融整顿提供了跨部58委合作监管及整顿的范本,在金融科技监管过程中应当予以借鉴。二是金融科技越来越由数据驱动,数据资源独占问题或成挑战。互联网头部企业等产业巨头拥有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事实上可形成对部分数据信息资源的独占,加大产业与传统金融的脱钩,可能会加大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在我国,当下应当推动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三是警惕金融科技“赢者通吃”的现象。在数千家网络借贷机构消亡的同时,少数头部金融科技企业胜出。金融科技的“赢者通吃”局面的形成,固然有互联网产业自身特点的因素,但一些出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监管举措在客观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例如跨省经营网络小贷的50亿实缴注册资本以及相对稀缺的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牌照获取。正如过去备受争议的银行市场集中度过高的问题,金融科技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过高也可能会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据《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4日报道,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1月3日对外发布。相较前几天公布的公报,规划《建议》的内容要更为详实。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明确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据介绍,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我国经济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意味着,在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基础上,“十四五”末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约1.25万美元),到2035年人均GDP有望翻番达到2万美元。从具体部署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等。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据介绍,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30日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29日在北京闭幕。此次会议针对未来发展的部署重点在于补系统性短板,实现更加平衡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党的十九大

篇四: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关键支撑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科技创新如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科技驱动型经济转变时,利用科技技术来促进共同富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和国外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科技创新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各领域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在平均水平上,科技创新发展不仅能够拉动GDP增长,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最后,在当下和未来,科技创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因此,各国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激发各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以期实现社会共同福祉的提高。而科技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各领域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有效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自动化工厂,可以大大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拉动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提供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传统产业面临的固定成本和固定边际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进而

  推动共同富裕的提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共同富裕水平。经济学家发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GDP增长率不仅会提高,而且在平均水平上,科技的发展还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拉动共同富裕的提升。在实际应用中,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同等物质财富的增加,进而提高共同富裕水平,从而实现社会共同福祉的提升。

  总之,科技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下,要想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科技创新,还需要解决其他问题;而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支撑,各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激发各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当前,各国应以技术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步,完善创新体系,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只有把技术创新放在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就业增加、民生改善,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各国需要积极采用新技术,结合战略投入、基础设施发展、市场开放、市场调节等措施,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推动各领域技术进步,以更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

  其次,应当完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资更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国应给予企业大力支持,鼓励

  企业花费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各国应该完善创新投资体系,改善技术创新服务,加大投入,为企业提供贷款、对抗风险、技术支持等,保障企业技术创新不被紧缩投资所限制。

  最后,各国可以通过战略性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各国技术创新水平。各国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合作、联盟的方式,分享技术知识,促进技术传播,加快技术进步,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各国应将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以投入、体制完善和国际合作为手段,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技术传播,加快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应加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转化,更好地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各国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技术,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这将有助于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

  各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可以进行人才培养和促进技术交流,使更多技术创新者能够获得更多机会,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为此,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培训和交流体系,鼓励有创造力的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使他们的作品对社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发展技术政策,推出技术创新相关的法规

  政策,以及开发和实施技术创新的评估机制,以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促进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完善技术创新政策,才能更好地支持技术创新,从而带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各国还可以开展相关联合研究项目,推进技术创新的转化。各国可以通过合作联合开发技术,分享研究成果,加强技术创新的转化,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此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和技术保护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性,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税负,建立专用基金以及投资补助和税收政策等,提高企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各国应加强技术的传播,推动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这需要各国推广技术,以便普通大众能够获得技术服务,实现共同富裕。各国可以借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或政府等机构的技术推广模式,利用各种手段,如互联网、报纸、电视台等,加强技术的传播和推广,让所有人都能了解和使用技术,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各国还可以积极发展新技术,致力于研制出更高效的新技术,拓宽技术的使用范围,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新技术的研制方面,各国可以加强科学研究,引进技术及相关知识,为新技术的研制提供更多支持;可以加大新技术研制的投入,使技术研究有更丰富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转化,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实际需求,拓

  展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为了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各国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为参与创新的人设立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技术创新者,以引导广大成员致力于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结合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提供适当的创新空间,如科技创新孵化器、Thanks-Lab社区、MakerSpace社区,让人们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参与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篇五: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作者:李晓燕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32期

  [摘

  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新发展阶段,提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生福祉的新发展理念,也给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造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新格局,需要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做出适度调整,主要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典型案例教学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优化路径;人才培养;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财经类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体制机制研究”(2019JGXM53);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常态化防疫与新时代社区党建机制创新——基于生命周期及制度变迁逻辑”(2021GXJK001)

  [作者简介]李晓燕(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社区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2)32-0049-04[收稿日期]2021-08-1一、研究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人生的每一阶段,关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越来越广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既是与财政、金融等并重的宏观政策工具,更是维系国家秩序稳定和社会民生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面向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的社会福利等社会救助、面向在收入、住房、就业、灾害、重病等方面有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诠释了社会保障制度和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保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并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也是两者之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证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科学施政、行稳致远。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新发展阶段提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生福祉的新发展理念的同时,也给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高等教育只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体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就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现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专业能力、既有国际视野又能立足中国实践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除了基础性课程,还涉及很多知识扩展性、能力提升性、社会应用性的课程;同时,社会保障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比较快。当前,国内外的社会保障都处于改革时期,新的理论和实践层出不穷,信息量非常大,这种情境就需要不断更新社会保障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特别要超越西方社会保障体系,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融入教学当中。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演进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先富起来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期的新发展阶段,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首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不再是乌托邦式远景目标和美好理

  想,而是要真刀真枪、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其次,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不是短期任务,而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循序渐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二)共同富裕的演进

  近一百多年的社会保障发展史证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是建立在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但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并未产生高度共识,这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实践的客观反映。在施穆勒的社会改良主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及推崇普惠、共享的贝弗里奇报的基础上,俾斯麦、罗斯福、艾德礼先后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影响了本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和发展进程。

  在大量吸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精华的同时,中国始终秉承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理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感动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胡锦涛同志不仅强调共同富裕,而且强调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习近平总书记统阐述了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关系,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重要目标,而且始终不渝地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我国共同富裕的演进历史告诉我们,共同富裕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几十年来一直恪守的社会保障理念,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国内外环境如何变化,一以贯之、从未改变、不忘初心[1-3]。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共同富裕逻辑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就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否坚实决定全民共享的蛋糕大小;二是再分配机制。再分配机制是否合理决定全民共享的蛋糕分配。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再分配力度不足,具体表现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均衡,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明显不足。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不同工作岗位和社会身份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幼儿、妇女、老人及残疾人等群体的服务供给滞后,高质量需求与低质量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张力,阻碍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脚步。如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妇女怀孕将面临求职困难、减薪甚至辞退的危险,3岁以下婴幼儿缺乏必要的社会照护的机构,导致育龄妇女不

  想生、不敢生,不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到国家三胎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地[4,5]。

  新发展阶段强化社会保障再分配力度、促进共同富裕、打造社会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工作,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统筹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立足共建共享、互助共济,增加公平性、缩小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多元主体参与。要适时转变社会保障只是政府工作的陈旧观念,在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努力补齐社会保障制度短板。以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全方位加强妇女服务、儿童服务及养老社会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特别要及时发现和应对新经济、新技术条件下不断涌现的新困难群体和社会保障新诉求,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这里以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做进一步阐释。随着城市的扩张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再加上互联网平台的规模优势与技术创新,产生了越来越多新的灵活就业岗位,让很多在城市中漂泊的人,找到了立足的基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2020年达2亿左右,灵活就业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随着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新课题。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灵活用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期限、劳动自主性、劳动时间、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导致灵活就业人员无形中被排除在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2020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在各级政府强力推进的同时,美团、腾讯、京东等用工企业(平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优化用工模式,试图为平台从业者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不断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图1)。

  四、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优化路径

  新发展阶段打造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新格局,需要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齐头并进,需要及时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典型案例教学。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保障教学质量。社会保障专业是应用学学科,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意味任课老师必须立足专业前沿,随时跟踪、掌握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乃至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

  要及时更新教材,丰富教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如果教师对社会保障相关信息不及时掌握,则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和低效率。社会保障专业老师的新知识储备不仅来自自身的主观努力,也来自高校的相关制度安排。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参加各种专业教学交流会和专业培训活动;广泛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学者们进行深度交流,及时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升专业素养;邀请社会保障领域的优秀学者进校讲座,开拓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路;强化社会保障实践教学环境,实行“双导师”制,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积极响应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专业培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根据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具有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通过统筹教学安排、规范课程设计,明确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切入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的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深切领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势。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没有一门学科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以社会保障专业为例,政治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同政治相關,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政治体制为基础的,是为国家政治立场和政治目标服务的,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认为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法学范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由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命令、制度等构成的多层次的法制系统。

  (四)加强典型案例教学

  在共同富裕地方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2020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旨在以开展浙江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及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示范。在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下,浙江省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在七个方面先行示范,具体包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共同富裕逻辑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就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否坚实决定全民共享的蛋糕大小;二是再分配机制。

  再分配机制是否合理决定全民共享的蛋糕分配。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再分配力度不足,具体表现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均衡,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明显不足。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不同工作岗位和社会身份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幼儿、妇女、老人及残疾人等群体的服务供给滞后,高质量需求与低质量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张力,阻碍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脚步。如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妇女怀孕将面临求职困难、减薪甚至辞退的危险,3岁以下婴幼儿缺乏必要的社会照护的机构,导致育龄妇女不想生、不敢生,不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到国家三胎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地[4,5]。

  新发展阶段强化社会保障再分配力度、促进共同富裕、打造社会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工作,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统筹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立足共建共享、互助共济,增加公平性、缩小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多元主体参与。要适时转变社会保障只是政府工作的陈旧观念,在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努力补齐社会保障制度短板。以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全方位加强妇女服务、儿童服务及养老社会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特别要及时发现和应对新经济、新技术条件下不断涌现的新困难群体和社会保障新诉求,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这里以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做进一步阐释。随着城市的扩张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再加上互联网平台的规模优势与技术创新,产生了越来越多新的灵活就业岗位,让很多在城市中漂泊的人,找到了立足的基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2020年达2亿左右,灵活就业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随着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新课题。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灵活用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期限、劳动自主性、劳动时间、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导致灵活就业人员无形中被排除在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2020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在各级政府强力推进的同时,美团、腾讯、京东等用工企业(平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优化用工模式,试图为平台从业者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不断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图1)。

  四、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优化路径

  新发展阶段打造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新格局,需要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齐头并进,需要及时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重点加

  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典型案例教学。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保障教学质量。社会保障专业是应用学学科,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意味任课老师必须立足专业前沿,随时跟踪、掌握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乃至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要及时更新教材,丰富教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如果教师对社会保障相关信息不及时掌握,则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和低效率。社会保障专业老师的新知识储备不仅来自自身的主观努力,也来自高校的相关制度安排。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参加各种专业教学交流会和专业培训活动;广泛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学者们进行深度交流,及时了解社会保障专业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升专业素养;邀请社会保障领域的优秀学者进校讲座,开拓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路;强化社会保障实践教学环境,实行“双导师”制,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积极响应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专业培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根据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社會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具有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通过统筹教学安排、规范课程设计,明确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切入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的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深切领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势。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没有一门学科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以社会保障专业为例,政治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同政治相关,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政治体制为基础的,是为国家政治立场和政治目标服务的,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认为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法学范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由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命令、制度等构成的多层次的法制系统。

  (四)加强典型案例教学

  在共同富裕地方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2020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旨在以开展浙江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及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

  出示范。在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下,浙江省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在七个方面先行示范,具体包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

篇六: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共同富裕:

  面对全球贫富悬殊的世纪难题

  作者:修远基金会

  来源:《文化纵横》2021年第06期

  全球危机

  社会分化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政治承诺的历史性实践,也被视为中国发展战略、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的调整节点。

  2021年以来,在限制互联网领域平台垄断,节制教育、文化以及住房领域资本过度泛滥等方面,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引发国内外舆论持续关注。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正式提出“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到“扎实促进”的当下要求,“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政治承诺的历史性实践,也被视为中国发展战略、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的调整节点。但在世界格局日趋不稳定的当下,“共同富裕”面临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危机的深刻挑战,2020年疫情危机更是将世界性危机的烈度和不确定急速放大。在此种内外变局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重提“共同富裕”目标,力图克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做法,也需要在全球危机的背景中加以理解和定位。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种世界性的低烈度危机已经持续十余年。2008年以来的危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危机。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的最大变化在于全球资本流动性极大增强,资本全球配置对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复杂面向也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新经济业态(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新经济业态的垄断结构和全球分工链的动荡等问题相互纠缠、相互激化。

  在这两种新要素的推动下,此次危机烈度表现虽然不如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但从危机的广度和持续性上则超越以往。此次危机具有普遍性,与20世纪被称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但实质上只具有局部性的经济危机相比,21世纪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已经形成,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因此具有全球性。除了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低迷之外,普遍性的贫富悬殊、阶级分化成为危机的基本表征。

  2020年的疫情危机更以一种戏剧性的姿态将全球危机的现实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剧了全球性的阶级不平等。

  与20世纪相比,由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南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对减少。[1]与之相对,是南北差异的内部化。在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6年,处于收入上层的1%群体收入是底层90%群体的20余倍。[2]在欧洲,由于“去工业化”影响、劳动力成本问题和新技术对劳动方式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普遍超过40%。[3]在中国,截至2020年,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并以每年1%的速率快速提高。在大规模扶贫取得重大成果之后,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逐步转变为城市与乡村内部的不平等。[4]2020年的疫情危机更以一种戏剧性的姿态将全球危机的现实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剧了全球性的阶级不平等。

  2008年以来的危机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首先是前工业化社会的危机形态在部分国家依然存在。在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传统农牧业经济条件下,气候灾难、人口和资源矛盾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突出表现为饥荒和内部动乱。其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社会的危机在新兴国家凸显,呈现为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失业浪潮、社会分化、劳资冲突、城市治理危机,等等。最后,基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分工结构带来的新型社会危机也在发达国家、新兴国家的部分区域集中爆发。新技术、新经济正在像工业化时代一般,重塑利益结构,将社会区分为新技术人口与传统就业人口。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带来的劳动力替代,导致失业劳动者从低技术领域扩大到传统的中等技术领域,以及新技术领域的劳资失衡与过度劳动问题。劳动力组织化水平、技能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将再度决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和社会分化的程度。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既面临一些工业化社会的传统危机形态,又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一道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共同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人类社会新挑战。“共同富裕”即是应对这种全新挑战的中国方案。

  尽管对此次危机原因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但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都已经产生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思潮和行动。由于在全球市场、全球分工链条中的地位差异,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国、各地区应对危机,以期实现“社会再平衡”“国家团结与内部整合”的思潮和行动也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的特征。

  首先,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作为资本、技术和市场供给者的美国和欧盟地区,出现了保守主义与左翼的激烈竞争。

  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作为资本、技术和市场供给者的美国和欧盟地区,出现了保守主义与左翼的激烈竞争。

  在美国和欧洲中心国家,保守主义的支持者主要是在全球化中受损的本土劳工阶层、传统行业的白领阶层。在他们看来,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进展并没有令其受益,反而是被跨国企业、跨国资本背叛,被中国、东南亚国家、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劳工群体抢走了工作机会,被南美、非洲、中东的非法移民败坏了社会秩序。其核心主张是反移民、反对跨国资本,支持贸易保护和“再工业化”,期待重温工业化高峰时代的富足生活和辉煌成就。例如,特朗普以“反政治正确”的言论为人所侧目,但是对于国内政策,特朗普采取的行动与里根改革有颇多相似性——降低政府管制、减少税收尤其是企业税收、推动“再工业化”,等等。[5]法国的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National,简称RN,2018年更名)的现任领导人玛丽娜·勒庞,也认为当下的全球化是不受管制的,从而削弱和威胁了民族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保护原则,削弱了经济主权和治理能力。因而必须反对全球化,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反对难民进入,反对非欧移民,特别是来自北非、西非、中东的穆斯林;回归传统社会价值,反对多元文化和同性婚姻等。[6]曾在2017年德国大选中成为第三大党的德国选择党(AlternativefürDeutschland,AfD),也秉承相似主張。[7]

  与之相对立的,是左翼思潮和行动。左翼思潮支持者们也意识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但与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在美国被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在年青一代中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原因在于,其主张消除医疗债务、免除公立大学学费、征收“极端财富税”等一系列主张触及“千禧一代”青年群体的困境——社会不平等不仅仅只是资本全球化拉大财富差距的问题,还因为青年一代要面对的新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分工形态(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有着极高的门槛,缺乏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支撑,个体需要承担巨额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8]杨安泽等人倡导“全民基本收入计划”(UniversalBasicIncome,UBI),为每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提供一定数额的全民基本收入,则触及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在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潮流中,再就业将更为困难,失业不再是暂时状态,而是意味着工作机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到2015年,自动化已经摧毁了400万个制造业岗位,未来12年,三分之一的在职美国人将因自动化而失业。”[9]法国的左翼政治人物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Melenchon),也意识到青年一代遇到的是更为复杂的困境,因此强调要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为青年群体提供福利支持。支付这些成本则主要依靠推动税制改革,强化对大型企业和富裕阶层的税收能力建设。[10]除了具体国家内部的左翼思潮和政策行动,自2008年以来,一些跨国性的左翼思想和社会抗争运动也不断发生,例如哈特和奈格里主张的“诸众”的抗争——底层群众不依托于强有力组织形态的“去中心”化抗议运动,反资本主义运动。[11]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定程度上具有该种特征。

  与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

  从上述国家内部和全球范围观察,左翼思潮虽然意识到了新问题,但其影响力相对于右翼思潮和行动而言较为弱势。这与左翼群体的内部分化密切相关。传统左翼理论基于大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劳动者联合与斗争实践。全球化进程和技术变革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的构成形态。在

  全球范围的流动能力(如跨国语言能力)、金融能力、掌握复杂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程度(如信息技术能力)等,成为劳动者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其现实表现就是知识分子、高技术劳动者支持文化多元主义、进步主义,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在支持劳工保护的同时反对文化多元主义。而在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中,新技术资本、跨国金融资本也倾向于支持文化多元主义和鼓励移民,中下本土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则与本土制造业资本在保护主义和反移民、反对新兴资本上达成一致。[12]

  其次,处于全球分工链条中劳动力、资源和产能供给端的新兴经济体,则出现了吸引资本、开放经济与缓解社会分化、加强内部团结的两难。

  在印度,莫迪在2014年当选为总理,并被视为可以解决印度长期困境的强力领导:对内,试图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化国家认同和权力整合,强力压制反对势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图克服印度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对外,以印度的市场前景为筹码与外国资本进行博弈,吸引技术和资本投入;推动扩张型政策,转移国内矛盾和增强印度的海外影响力。[13]被称为“南美特朗普”的巴西现任总统博索纳罗以“巴西高于一切,上帝高于一切”的口号赢得了总统选举。在经历了2015~2016年毁灭性的经济衰退之后,博索纳罗及其经济团队采取自由市场政策对前几届左翼政府的政策进行“纠偏”:削减福利支出成本,出售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提高效率,缩减政府管制,促进财政稳定,削减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以期创造就业。[14]

  新兴国家中,印度属于工业化发展期,但也开始直面社会分化问题。为了应对社会分化,除了加强自身的福利体系建设之外,印度寄希望于取代中国在全球產业链条中的位置,获得更多市场和资源,并试图与美国、欧洲主导的产业链条实现更为有效的整合。巴西则属于社会分裂较为严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呈现出左翼、右翼政策剧烈摆荡的格局。

  最后,在更为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和长期衰退地区,则出现了宗教复兴的浪潮。

  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

  很多欠发达地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化,尚处于传统社会的危机泥淖,却也已经被动卷入全球化浪潮中。客观而言,这些危机需要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加以解决。然而,其自主提高生产力的努力不仅缺乏组织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撑,也缺乏舆论和意识形态正当性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环保主义、本土文化保护主义被视为天然正当,而这些边缘区域似乎仅有作为“景观”和“自然遗产”存在的合理性。以非洲国家为例,很多国家往往呈现“先进政治架构”悬浮于部落族群社会之上的现实,部落与族群分化被正当化和制度化,民族融合与社会融合长期停滞。此类国家形成了极少数高度全球化的上层精英群体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分裂,即使这些精英通过民主制度将自身伪装成国家的代表,但并不共享和本土民众相同的生活经验。[15]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

  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在公共服务和政治力量匮乏的条件下,民众依靠宗教的组织性来保护自身和维系尊严。

  与之相对立的,是左翼思潮和行动。左翼思潮支持者们也意识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但与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在美国被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在年青一代中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原因在于,其主张消除医疗债务、免除公立大学学费、征收“极端财富税”等一系列主张触及“千禧一代”青年群体的困境——社会不平等不仅仅只是资本全球化拉大财富差距的问题,还因为青年一代要面对的新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分工形态(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有着极高的门槛,缺乏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支撑,个体需要承担巨额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8]杨安泽等人倡导“全民基本收入计划”(UniversalBasicIncome,UBI),为每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提供一定数额的全民基本收入,则触及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在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潮流中,再就业将更为困难,失业不再是暂时状态,而是意味着工作机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到2015年,自动化已经摧毁了400万个制造业岗位,未来12年,三分之一的在职美国人将因自动化而失业。”[9]法国的左翼政治人物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Melenchon),也意识到青年一代遇到的是更为复杂的困境,因此强调要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为青年群体提供福利支持。支付这些成本则主要依靠推动税制改革,强化对大型企业和富裕阶层的税收能力建设。[10]除了具体国家内部的左翼思潮和政策行动,自2008年以来,一些跨国性的左翼思想和社会抗争运动也不断发生,例如哈特和奈格里主张的“诸众”的抗争——底层群众不依托于强有力组织形态的“去中心”化抗议运动,反资本主义运动。[11]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定程度上具有该种特征。

  与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

  从上述国家内部和全球范围观察,左翼思潮虽然意识到了新问题,但其影响力相对于右翼思潮和行动而言较为弱势。这与左翼群体的内部分化密切相关。传统左翼理论基于大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劳动者联合与斗争实践。全球化进程和技术变革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的构成形态。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能力(如跨国语言能力)、金融能力、掌握復杂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程度(如信息技术能力)等,成为劳动者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其现实表现就是知识分子、高技术劳动者支持文化多元主义、进步主义,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在支持劳工保护的同时反对文化多元主义。而在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中,新技术资本、跨国金融资本也倾向于支持文化多元主义和鼓励移民,中下本土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则与本土制造业资本在保护主义和反移民、反对新兴资本上达成一致。[12]

  其次,处于全球分工链条中劳动力、资源和产能供给端的新兴经济体,则出现了吸引资本、开放经济与缓解社会分化、加强内部团结的两难。

  在印度,莫迪在2014年当选为总理,并被视为可以解决印度长期困境的强力领导:对内,试图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化国家认同和权力整合,强力压制反对势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图克服印度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对外,以印度的市场前景为筹码与外国资本进行博弈,吸引技术和资本投入;推动扩张型政策,转移国内矛盾和增强印度的海外影响力。[13]被称为“南美特朗普”的巴西现任总统博索纳罗以“巴西高于一切,上帝高于一切”的口号赢得了总统选举。在经历了2015~2016年毁灭性的经济衰退之后,博索纳罗及其经济团队采取自由市场政策对前几届左翼政府的政策进行“纠偏”:削减福利支出成本,出售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提高效率,缩减政府管制,促进财政稳定,削减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以期创造就业。[14]

  新兴国家中,印度属于工业化发展期,但也开始直面社会分化问题。为了应对社会分化,除了加强自身的福利体系建设之外,印度寄希望于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获得更多市场和资源,并试图与美国、欧洲主导的产业链条实现更为有效的整合。巴西则属于社会分裂较为严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呈现出左翼、右翼政策剧烈摆荡的格局。

  最后,在更为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和长期衰退地区,则出现了宗教复兴的浪潮。

  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

  很多欠发达地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化,尚处于传统社会的危机泥淖,却也已经被动卷入全球化浪潮中。客观而言,这些危机需要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加以解决。然而,其自主提高生产力的努力不仅缺乏组织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撑,也缺乏舆论和意识形态正当性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环保主义、本土文化保护主义被视为天然正当,而这些边缘区域似乎仅有作为“景观”和“自然遗产”存在的合理性。以非洲国家为例,很多国家往往呈现“先进政治架构”悬浮于部落族群社会之上的现实,部落与族群分化被正当化和制度化,民族融合与社会融合长期停滞。此类国家形成了极少数高度全球化的上层精英群体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分裂,即使这些

  精英通过民主制度将自身伪装成国家的代表,但并不共享和本土民众相同的生活经验。[15]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在公共服务和政治力量匮乏的条件下,民众依靠宗教的组织性来保护自身和维系尊严。

  与之相对立的,是左翼思潮和行动。左翼思潮支持者们也意识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但与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在美国被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在年青一代中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原因在于,其主张消除医疗债务、免除公立大学学费、征收“极端财富税”等一系列主张触及“千禧一代”青年群体的困境——社会不平等不仅仅只是资本全球化拉大财富差距的问题,还因为青年一代要面对的新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分工形态(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有着极高的门槛,缺乏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支撑,个体需要承担巨额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8]杨安泽等人倡导“全民基本收入计划”(UniversalBasicIncome,UBI),为每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提供一定数额的全民基本收入,则触及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在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潮流中,再就业将更为困难,失业不再是暂时状态,而是意味着工作机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到2015年,自动化已经摧毁了400万个制造业岗位,未来12年,三分之一的在职美国人将因自动化而失业。”[9]法国的左翼政治人物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Melenchon),也意识到青年一代遇到的是更为复杂的困境,因此强调要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为青年群体提供福利支持。支付这些成本则主要依靠推动税制改革,强化对大型企业和富裕阶层的税收能力建设。[10]除了具体国家内部的左翼思潮和政策行动,自2008年以来,一些跨国性的左翼思想和社会抗争运动也不断发生,例如哈特和奈格里主张的“诸众”的抗争——底层群众不依托于强有力组织形态的“去中心”化抗议运动,反资本主义运动。[11]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定程度上具有该种特征。

  與保守主义者期望“回到过去”不同,左翼思潮支持者们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冲击有着更敏感的体会,认为必须做出一些全新的探索和改变。

  从上述国家内部和全球范围观察,左翼思潮虽然意识到了新问题,但其影响力相对于右翼思潮和行动而言较为弱势。这与左翼群体的内部分化密切相关。传统左翼理论基于大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劳动者联合与斗争实践。全球化进程和技术变革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的构成形态。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能力(如跨国语言能力)、金融能力、掌握复杂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程度(如信息技术能力)等,成为劳动者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其现实表现就是知识分子、高技术劳动者支持文化多元主义、进步主义,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在支持劳工保护的同时反对文化多元主义。而在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中,新技术资本、跨国金融资本也倾向于支持文化多元主义和鼓励移民,中下本土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则与本土制造业资本在保护主义和反移民、反对新兴资本上达成一致。[12]

  其次,处于全球分工链条中劳动力、资源和产能供给端的新兴经济体,则出现了吸引资本、开放经济与缓解社会分化、加强内部团结的两难。

  在印度,莫迪在2014年当选为总理,并被视为可以解决印度长期困境的强力领导:对内,试图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化国家认同和权力整合,强力压制反对势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图克服印度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对外,以印度的市场前景为筹码与外国资本进行博弈,吸引技术和资本投入;推动扩张型政策,转移国内矛盾和增强印度的海外影响力。[13]被称为“南美特朗普”的巴西现任总统博索纳罗以“巴西高于一切,上帝高于一切”的口号赢得了总统选举。在经历了2015~2016年毁灭性的经济衰退之后,博索纳罗及其经济团队采取自由市场政策对前几届左翼政府的政策进行“纠偏”:削减福利支出成本,出售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提高效率,缩减政府管制,促进财政稳定,削减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以期创造就业。[14]

  新兴国家中,印度属于工业化发展期,但也开始直面社会分化问题。为了应对社会分化,除了加强自身的福利体系建设之外,印度寄希望于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获得更多市场和资源,并试图与美国、欧洲主导的产业链条实现更为有效的整合。巴西则属于社会分裂较为严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呈现出左翼、右翼政策剧烈摆荡的格局。

  最后,在更为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和长期衰退地区,则出现了宗教复兴的浪潮。

  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

  很多欠发达地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化,尚处于传统社会的危机泥淖,却也已经被动卷入全球化浪潮中。客观而言,这些危机需要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加以解决。然而,其自主提高生产力的努力不仅缺乏组织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撑,也缺乏舆论和意识形态正当性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环保主义、本土文化保护主义被视为天然正当,而这些边缘区域似乎仅有作为

  “景观”和“自然遗产”存在的合理性。以非洲国家为例,很多国家往往呈现“先进政治架构”悬浮于部落族群社会之上的现实,部落与族群分化被正当化和制度化,民族融合与社会融合长期停滞。此类国家形成了极少数高度全球化的上层精英群体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分裂,即使这些精英通过民主制度将自身伪装成国家的代表,但并不共享和本土民众相同的生活经验。[15]在少数群体进入全球市场网络而多数民众被排除在外的背景下,在频繁的危机中,宗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在公共服务和政治力量匮乏的条件下,民众依靠宗教的组织性来保护自身和维系尊严。

篇七: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篇八: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

  【公布日期】2022.01.15?

  【文

  号】国科发区〔2022〕13号

  ?

  【施行日期】2022.0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

  正文

  科技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区〔2022〕13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中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同配合,认真推进落实。

  科技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5日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特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创新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进一步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全域创新区域协同,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民生福祉,着力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全国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示范。

  (二)行动目标。

  到2025年,具有浙江特色的以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和科技园区为重要引擎的全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惠及民生发展及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批支撑共同富裕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成为全国典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基本建成,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成为展示新型举国体制优越性的“中国创新之窗”,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在全国推行,为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二、打造支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域创新范例

  (三)构建科技赋能山区26县跨越发展新机制。建立“一县一策”精准支持机制,推进“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以科技成果“转移支付”的新方式,引导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26县有效转移,加快缩小“科技鸿沟”“技术差距”。支持山区26县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山区26县技术交易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各年均增长12%,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四)加快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建设。支持杭州市、新昌县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开展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探索依靠创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新机制。支持温州市、台州市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帮扶,推动全省科技成果向吉林等地转移转化,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有效路径。

  (五)加快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舟山、台州、金华国家高新区,培育建设丽水国家高新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探索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联盟,支持宁波市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科技园区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一区多园、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模式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协同创新创业创富主平台。

  三、树立科技赋能民生改善的领先标杆

  (六)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支持浙江实施数字化示范工程,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加大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在学习教育、卫生健康、公共安全、文化传播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在线教育、智慧医疗、智能防灾减灾、在线文体等新服务新业态发展,推进优质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共建共享。

  (七)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撑。开展低碳、零碳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全面支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支持湖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加大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城乡一体化推广应用。

  (八)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支持浙江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培育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统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现代乡村产业等协同发展,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国科技特派员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条件成熟时示范推广,更好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九)完善生命健康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构建强有力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体系,构建从前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通道。支持在浙江布局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人类遗传资源库、肿瘤生物样本库等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推动实现人人享有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四、夯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基地。支持浙江实施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优势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支持浙江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浙江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国际联合实验室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浙江开展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试点。

  (十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聚焦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基因编辑、磁性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农业新品种选育、蓝色粮仓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科技任务央地联合论证、联

  合投入、联合推进一体化实施机制试点,共同实施一批重大研发任务。支持浙江以数字化改革引领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依托“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的科研新范式,推动国家与地方科技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在浙江率先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库、专家库、实验室库等科技管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试点,形成上下一体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十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等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部省联动实施重大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联合发布重大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共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技术验证基地,构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部省协同应用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优势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构建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示范区

  (十三)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浙江探索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在省域范围内开展压力测试和政策先行先试,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推广。支持浙江建设完善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完善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体制机制,完善信息披露、组织交易、交易鉴证等机制,开展技术转移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权益分享机制,推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域,制定责权利相匹配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审慎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市场化风险补偿试点。中央在浙单位成果转化可研究适用浙江省政策。

  (十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技能

  人才队伍。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联办试点,授权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构建“外国人工作事务管理服务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十五)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发展通道,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和特色金融服务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创业。支持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科技创新投资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支持法人银行健全服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内部科技金融管理部门、专营机构或科技支行等,促进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支持搭建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平台,支持探索依法依规开设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转让平台,推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份份额二级交易市场发展。支持杭州、嘉兴创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大金融支持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

  (十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强科技、财政、税收等政策协同,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培育科学公司、实验室经济。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用于基础研究的,可按规定税前扣除。探索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一网办”“一指办”试点,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六、保障措施

  健全中央统筹、地方抓落实的实施机制,完善部省会商机制,加强协同联动,有效集成中央和浙江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创新行动方案》。科技部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扶持,优先在浙江开展相关改革试点、探索示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开展任务落实情况评估。浙江省充分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体系化、清单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篇九: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三农与综合论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311300,浙江杭州)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

  韩雨青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

  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

  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

  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

  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

  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文献来源与选择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

  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

  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

  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

  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

  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

  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2统计与分析2.1论文年代分布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

  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

  施的效率叫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

  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叫自党

  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

  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

  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

  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

  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

  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

  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

  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

  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

  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

  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

  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

  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

  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

  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

  一类+

  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

  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

  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

  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作者简介:韩雨青(1995-),女,浙江临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

  (1612篇),占了

  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

  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

  向为农业农村发展+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

  资源开发中实现对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和应用,有助

  于发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引

  入到旅游中;有利于实现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全面开发

  参考文献:[1]

  洪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资源破坏性的经济成本探讨

  [J].农业经济,2017(2):60-61.[2]

  罗艳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江口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乡村旅游开发

  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应从顶层设计上实

  现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从技术层面上做好乡村

  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8(11):40-43.⑶房元凤.浅析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

  2018(44):18,20.[4]谢万忠.全域旅游背景下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

  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推广,更应从经营策略

  上创建起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品牌#

  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2):194-195.16XIANDAI

  NONGJI

  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

  ,涉及的有农村

  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

  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

  第三(408篇),占了

  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

  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

  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

  3.40%

  %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

  (0.43%

  "、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

  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

  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

  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

  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

  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

  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

  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

  795篇论文发表在469种

  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

  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

  (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

  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

  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

  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

  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

  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

  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

  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

  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

  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2021年第1期三农与综合论述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

  机构%

  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

  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

  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

  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

  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表1乡村振兴研究高产作者分析(按发文数量降序排)序号姓名作者单位论文篇均被

  数量引次数1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88.782刘彦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625.693李裕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3.364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1021.705张英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9.506屠爽爽南宁师范大学1013.507戈大专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92.228美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810.639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9.8810左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71.7111刘祖云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0012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74.4313陈秧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经济与发展研究所614.3314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619.8315马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5.3316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6.8317梁成艾铜仁学院61.5018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

  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65.6719张劲松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65.17表2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前15所机构序号单位名称论文

  篇均被

  数量引次数1中国人民大学697.752华中师范大学643.003中国农业大学647.98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11.805武汉大学536.6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15.147南京农业大学405.608四川大学384.119北京师范大学3412.4410吉林大学341.9711南京师范大学343.7412中共中央党校333.9113中国科学院大学317.6514西南大学313.7715北京大学294.971三农与综合论述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

  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

  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

  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

  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冈被引次数排第二

  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

  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

  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

  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

  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

  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

  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

  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

  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

  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

  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

  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

  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

  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

  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

  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

  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

  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

  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冋从内容上

  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

  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

  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3结语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呈现不断繁荣发展

  态势,研究成果逐年大幅增长,体现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在学科分布上看,乡村振兴研究内容相对较为

  集中,主要涵盖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党政、哲学、农村

  科技等领域,其中经济管理类占了总论文数的1857.67%。这表明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以推进农村经济发

  展和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研究方向。对主题词词频研

  究,除乡村振兴这个高频词外,其他主题词主要涉及城

  乡融合与城镇化、乡村治理、扶贫脱贫、乡村文化、新型

  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建设等。这体现了乡村振兴研究

  的多元素化,同时也表明学者们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

  领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融合。(2)

  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

  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南宁师范

  大学的屠爽爽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

  所的陈秋分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影响力的活跃作

  者。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

  学等都有较高的产出量。

  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在我国乡村振兴

  研究领域产出量较大,且产出的论文影响力较高。(3)

  从载文期刊看,《人民论坛》《农业经济》《农村

  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金融》是刊载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论文数量较大的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农业经济问题》是刊载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论文影响力较高的期刊。(4)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

  是我国

  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这三篇对

  乡村振兴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和内涵理解都作了较好的诠释,对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乡村规划和建

  设、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奠基性的基础性

  论文,对后人的研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参考文献:[1]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2-12.[2]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33.⑶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

  637-650.[4]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65-73.[5]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1):

  2-10.XIANDAI测知|

  NONGJI11

推荐访问: 共同富裕研究前沿问题 共同富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