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人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3篇

篇一:改革先锋人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同志心得体会

  “现在的美丽村庄曾经却是‘穷山恶水’,一锄头挖下去全是石子包,又被弹回来。”回忆起1988年刚嫁到岩博村时的景象,余留芬仍感慨万千。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等100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余留芬获评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记者初次见到余留芬,身着黑色裙子、深色外套,留着齐耳短发,嘴角有颗痣,和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很难想象这样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偏远小山村的脱贫致富梦,在她的带领下“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当地特色产品飘香世界。

  岩博村位于中国西南乌蒙山区,30多年前,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少数民族占比71%,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现状,外地嫁过来的媳妇余留芬开始“创业”。先是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照相,一张照片可以赚5角钱,随后开小餐馆、小卖部。余留芬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不当就算,当就要当出一个样子来。”余留芬在心里暗下

  决心:“当了支书,就要担起责任,一定要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换一种活法。”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全村路不通、水不通、家家户户生活窘迫的现状,余留芬提议在村里修一条出山公路,引起一片哗然,在当时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女支书能够成功。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余留芬先垫资4万元买钢钎、大锤、铁铲、水泥、沙子和炸药。白天,余留芬和村民们一起在工地上挖泥巴、搬石块、掌钢钎;晚上,她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历经3个多月奋战,岩博村修通了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路通了,村里怎么发展?这让余留芬犯了难。2002年,村委会几经商议,余留芬通过自己垫资和抵押贷款,赎回了以前村里转卖出去的1480亩林场,并通过间伐木材还清了借款,还获得8万元利润,岩博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岩博村,在余留芬带领下,先后办起了煤矸石砖厂、休闲农家乐山庄、小锅酒厂、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既然选择了,咬牙也要坚持。”这种爱折腾、较劲、不服输的精神,让余留芬在一次次面对资金、人才、市场等困难时,都能找到改变岩博村命运的路

  子。

  2011年,余留芬看准了村里传承了600多年的传统酿酒工艺,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引入公司注资重组酒厂。在争取茅台集团的技术指导下,研发推出了“人民小酒”等10多个系列产品,并逐渐畅销市场。

  一村富裕不算富,村村富裕才算真的富。2015年,为了带动其他村一起脱贫,岩博村和附近的鱼纳村、苏座村组成联村,实现“抱团发展”。如今,三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440户1088人减少到现在的27户62人,截至2018年年底,村村均已实现脱贫。

  如今的岩博村,一栋栋白墙灰瓦小别墅干净耀眼,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很多村民还买了小汽车。村里养殖、酿造、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还搞起了乡村旅游。昔日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穷旮旯”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小康村”。

  余留芬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贵州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面对荣誉,余留芬却说,“当时的愿望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做村支书,就要担好责任,就是一心想要改变这个村的命运。”

  我们要学习余留芬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不屈意志;攻坚克难、乐观向上的进

  取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基层一线冲锋陷阵、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在乌蒙教育领域激流勇进、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乌蒙镇中心校

  朱平强

  2019年1月17日

篇二:改革先锋人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在1979年,农村土地改革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一件不太流行的事。在那个年代,实行“包产到户”在许多人看来像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复辟,如何准确把握其中的尺度,进行合理推进和改革也是中间的一道难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杜润生同志进行着大量的调查,在分歧特别严重的时候,向大家讲事实、摆道理,最终推动形成了1980年的“75号文件”。

  或许在如今,我们看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件级平常的事情,但是在过去,能够做出这样伟大的决策,真的是很不容易。他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成功打破了“包产到户”就是资本复辟这样的一个观念,使得农民的思想活络了起来。

  农村的土地被搞活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生产上去了,温饱问题也逐渐得到缓解,而且实际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好路子,也不会是资本复辟的土壤!

  在如今,我们要来怀念这样的一位农村改革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的一生都在广大的农民朋友们谋取更高的福利,包括了农业税的免征等等,都有着这位伟大的改革先锋杜润生同志的功劳。

  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会站到杜润生同志这样的高度上去,但是为了人民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来学习的、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因此,在改革这条路上的我们也要有着大胆的尝试,脚踏实地的尝试,为了更好发展的尝试,争取在下一个纪念日之际成为新一批的改革先锋!

篇三:改革先锋人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改革先锋先进人物事迹和感受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在82年之前,这种村民自治的方式还是一种探索。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正确的选择,如今的村民自治已经很普遍。提到这项政治制度就不得不提到改革先锋韦焕能同志,正是他的这个创举,基层群众白治制度进行的探索,成立中国村民委员会,才使得我们村民能够更好的进行白我管理。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生产活力迸发,但是也同样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大家白扫门前雪,一个个忙着进行白我种植,但是村里的事情就变得没人管了,秩序变得很差。这样的无管理、无组织的状态持续了一年,老党员韦焕能就站了出来,组织管理,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来选出了首任村委会主任。

  韦焕能同志就担任了这样的重任。或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平常的选举方式,但是在过去的那段特殊的时间,这是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的。

  作为老党员、老干部,韦焕能同志在这之中起到了带头的作用,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基层,服务人民,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在第一个村民委员会中,还起草了村规民约、选举方法、议事制度等等,这些都为日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韦焕能同志为我国的基层治理做出了重要的探索,我们不能忘记。

  在这一种的管理模式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保证,不仅仅使得农村的经济活络起来,在如今,这样的一个基层自治组织更是为了乡村的建设而不断出谋划策,直到今天,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再前行,让改革开放走出深水区,走向更加广袤的天地。

推荐访问: 改革先锋人物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先锋 心得体会 感悟